疫情影响下,口罩成了生活的必需品,只要您外出到公共场合,戴口罩就是硬性的要求。普通的平面口罩,每个人几乎是一天一个甚至一天几个,为了满足14亿人口的需求,显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。为解决“一罩难求”的问题,国家发改委表示,只要符合标准的口罩,企业可以开足马力生产。企业不必担心疫情后的产能过剩,富余的产能将由政府收储。
由此可见,一旦口罩产能过剩了,符合标准的口罩由政府买单。要大量生产口罩,就必须要有大量的口罩设备,但疫情后为口罩机提供部件的工控行业,又将如何消化零部件库存呢?
这里我所思考的问题是:
1、产能最后会不会过剩?
2、产能过剩前,工控行业能否得到有效的预警?
口罩转产背后的制造业
不得不说,口罩紧缺下,我国制造业展现出强大的灵活性。疫情爆发正值春节假期,口罩厂、防护服厂放弃假期连夜加班生产,而完全依靠原有的口罩生产商,是无法满足全国市场及全世界的需求。于是,其他行业的企业,都纷纷变线加入口罩生产大军的阵容,例如:富士康、五菱宏光、比亚迪...。
根据富士康官微消息显示,该公司导入口罩生产线后,已经在2月5日顺利试产,预计2月底日产口罩200万只,最大限度满足集团员工的防疫需求。上海通用五菱则通过联合隔音棉供应商,改建生产线转产口罩。另外,比亚迪决定改造生产线,投入口罩的生产……不仅大企业临时变线,中小企业也通过众筹、合作等“五花八门”方式,加入口罩生产的队伍中。
口罩的无纺布是石油中提炼出来的聚丙烯塑料颗粒,在融化颗粒后借助高速热气流拉丝,喷射成网制成。据了解,中国石油呼和浩特石化公司,在1月31日已转产口罩原材料成功,日均可生产430吨原材料,而1吨原材料能够生产25万只口罩。
在浩浩荡荡的口罩生产“大跃进”中,工控行业显然也是忙得不可开交。如:英士达机电为口罩机及防护服设备厂提供伺服电机、步进电机,信捷股份为口罩机提供系统解决方案并将生产线做了调整,全线生产口罩机所需的触摸屏、PLC、伺服电机,技术团队也驻扎设备生产现场,为设备提高产能优化设备结构提供更快速服务。
口罩机会不会过剩?
轰鸣的机器一旦运转起来,就会有停止的那天。如今正处于“大跃进”的口罩生产时期,万一产量过剩,政府会吸收这些合格的产品,不过政府未提及消化口罩机库存。那么,口罩机生产企业、工控产品配套企业该如何应对?
思考的第一个问题:
口罩生产到最后,究竟会不会过剩?近日中国科学院士表示:新冠肺炎有可能与人类长期共存并且每年都会有可能发生。假如:新冠肺炎与流感一样,那么肯定的是口罩会成为所有人的家中常备的“战备物资”,从这个角度说,口罩产能过剩的概率就不大。
第二个问题:当新冠病毒被科学家攻破,我们有特效药、疫苗了,那么我们对口罩的需求,会不会有所下降?。
回到工控行业上,当前配件生产商都是开足马力去支援口罩机生产企业。若口罩机需求饱和后,那些配件库存要怎么去消化?也许有人认为,口罩机所需的触摸屏、PLC、伺服电机、步进电机等部件都是标准化产品,即使口罩机行业用不上,同样可以用在纺织、印刷、食品包装等国计民生项目上。
不过,有从事多年工控行业的工程师介绍,每个生产设备的工艺要求不同,且目前口罩需求巨大为了提高产能,客户对机械设备提出了更高的需求,相应的零部件产品也需要更多的定制化。比如:有些口罩机结构非常紧凑,需要同等功率和尺寸更小的伺服驱动器和伺服电机。原本给口罩机定制的产品,用在其他生产设备上是可行的,但是问题在于,有可能涉及到整个设备结构需要重新设计。对于设备生产企业重新设计设备结构,意味着会损耗大量时间,影响客户生产效率及设备稳定性,进而弱化了自身的市场竞争力。
那么,口罩机产能过剩后所带来的问题,工控行业的企业如何避免?产能过剩是资源的巨大的浪费,是大数据时代不该发生的错误。智能制造是以数字化信息为驱动力,由智能化系统、智能化机器和人共同组成并相互协作,可以根据生产需求自动完成全流程制造任务,并具备实时的自主分析、判断、应变和调整的能力,以匹配不断变化的生产需求,并实现柔性生产的新型制造模式,所以,加快信息化、数字化发展,是工控行业急需面临的课题,加速互联网与工控技术的融合,正确合理的理清产业供应链,优化整合不同资源,才能更好的扛住市场风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