行业新闻-Banner1

国产半导体厂商盘点

   2020年中国大陆半导体芯片市场的总量为1434亿美元,其在中国大陆生产的半导体芯片产值约为227亿美元,占比约15.9%,相比2010年(10.2%)增长了5.6个百分点。


   国产半导体芯片市场稳中向好,各个国产半导体厂商也竞相发力,在不同的领域开辟了属于自己的市场。


   CPU

国产半导体厂商盘点


   国产CPU一路走来,坎坷不断,自主研发一度进入停滞阶段。后来,国家启动发展国产CPU的泰山计划,863计划也提出要自主研发CPU,国产CPU领域迎来了新一轮国家支持,随之诞生的,是龙芯、飞腾、兆芯等一批优质企业,国产CPU再度起航。


   中国CPU市场规模和潜力都很大,庞大的整机制造能力意味着大量的CPU采购。同时,服务器CPU也伴随着整机出货迅速增长。近年来,中国集成电路自给率不断提升。根据国务院印发的《新时期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》,中国芯片自给率要在2025年达到70%,这将产生8000亿元的国产芯片需求,国产芯片产业发展空间非常大。


   作为一家中科院孵化的企业,龙芯中科从一开始就被寄予厚望:解决国防无自主产权芯片的问题。所幸龙芯中科不辱使命,在国内CPU市场中逐渐成长为代表企业,也成为了国内极少数使用自主架构研制通用处理器的企业,在指令系统、处理器核微结构、CPU及各种接口IP、操作系统等关键技术上实现自主创新,并实现落地应用。在处理器方面,龙芯中科已研制出龙芯1号、龙芯2号、龙芯3号三大系列处理器芯片;其中龙芯1号主要面向嵌入式专用应用领域,龙芯2号主要面向工控与终端领域,龙芯3号主要面向桌面和服务器等信息化领域。从招股书披露的数据来看,2020年,龙芯中科的营收已达10亿元,过去三年卖出的芯片总数超过261万颗,尤其是在桌面和服务器CPU市场增长迅猛。


   飞腾作为与龙芯并驾齐驱的国产CPU公司之一,2020年公司全年营收从2.1亿元增至13亿元,芯片交付从20万片增至150万片,在手订单超过210万片,研发投入也从2.6亿元增至4.0亿元。飞腾CPU产品具有谱系全、性能高、生态完善、自主化程度高等特点,目前主要包括高性能服务器CPU(腾云S系列)、高效能桌面CPU(腾锐D系列)和高端嵌入式CPU(腾珑E系列)三大系列,为从端到云的各型设备提供核心算力支撑。相关产品和服务从党政等关系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开始,进而扩展到金融、电信、能源等重点行业,最终推向消费级市场。


   在生态建设上,飞腾作为独立的芯片供应商,只提供芯片,秉承开放策略,与所有整机厂商都是对等的开放合作的关系,且全栈各层次生态伙伴众多,用户有更多选择,供应链安全性有保障。


   兆芯是成立于2013年的国资控股公司。自成立以来,兆芯已成功研发并量产多款通用处理器产品,并形成“开先”、“开胜”两大系列。2020年兆芯还结合包括惠普、联想、柏睿数据、英众科技、芯杰英等厂商,就旗下KX-6000系列处理器推出了多款台式机产品。目前市场上比较多见的兆芯处理器型号是KX-U6780A,8核心8线程、主频3GHz、L2缓存为8MB,集成了C960显卡,TDP功耗为70W,整体表现和酷睿i5-7400相当,完全能够满足一般企业和家庭的办公、上网等需求。


   CPU国产化大潮起,群雄正逐鹿中原。CPU作为ICT产业的核心基础元器件,是国家发展的一大“命门”。目前,在国际环境、产业政策、市场需求的联合驱动下,一大批国产CPU厂商奋楫前行,在工艺、性能、生态建设等多个方面不断取得突破,为CPU的自主可控、安全可信做出了贡献,并在“好用”的市场化道路上越走越远。


   MCU

国产半导体厂商盘点


   2020年,全球MCU产品出货量达到361亿颗,市场规模以较快的速度增长至207亿美元,其中,中国MCU市场以领先全球的速度保持增长,经初步测算,中国MCU市场规模已超过268亿元,与上年相比增长5%,国内MCU市场发展前景广阔,国内MCU企业迎来发展的黄金时期。


   复旦微电子成立于上世纪90年代,也是中国最早一批从事MCU研发的集成电路公司。今年上半年,复旦微电子的上半年营收为11.29亿,净利润为1.94亿,同比增长221.16%,环增24.96%。据其官网统计数据显示,截止2020年12月,MCU芯片累计出货量已超过4亿颗,是当之无愧的国产MCU届的翘楚。


   复旦微起步于智能电表专用MCU芯片,拥有智能电表领域傲人的成绩,复旦微电子的智能电表MCU在国家电网单相智能电表MCU市场份额占比排名第一,覆盖国内绝大部分表厂,市占率超过60%,属于细分领域的龙头。近年来,复旦微又逐步向具备安全特性的低功耗MCU拓展,短短几年已深入了智能家电、水热气表、医疗等多个行业。


   兆易创新作为国内MCU行业领先企业,在高景气的MCU市场行情下,公司的MCU产品线也迎来了高速发展时期。据年报显示,公司MCU产品实现营业收入7.97 亿元,同比增长达到222%,在所有业务板块中增速最快,上半年MCU的销售额已经超过了去年全年总的销售额。目前,兆易创新已具备28个能够量产的通用MCU系列,能够适用于工业(能源电力、工业自动化)、医疗设备、安防监控、汽车仪表、娱乐影音、T-BOX、家电等多个下游应用领域。


   中颖电子是国内较具规模的工控单芯片厂家,产品主要应用于白色家电。上半年的营收为6.86亿,其中来源于工业控制的营收为5.82亿,同比增长34..41%,毛利率为47.38%,与去年同期相比提升了将近6个百分点。中颖电子本着专业专精的精神,专注于单片机(MCU)产品集成电路设计。MCU母体包括4-bit OTP/MASK MCU、8-bit OTP/MASK MCU、8-bit FLASH MCU,主要应用于各种小家电、白色家电、黑色家电、汽车电子周边、运动器材、医疗保健、四表(水、电、气、暖) 、仪器仪表、安防、电源控制等领域。


   而立志于做国内高精度MCU领头羊的芯海科技,今年上半年营收为2.75亿元,同比增长72.26%,净利润为4734.89万元,同比增长4.82%。芯海科技的MCU芯片在通信及计算机、手机、工业控制、锂电管理、医疗健康等多个领域实现突破,高可靠性 32 位 MCU 芯片营收占比快速提升;在PD快充、TWS耳机充电仓及个人护理等业务领域持续丰富及优化产品系列,MCU产品整体销量显著提升,带动报告期内实现销售额1.07亿元,较上年同期增长了 208.14%。


   上海华大半导体MCU核心研发人员来自国际顶级MCU厂商。华大MCU的产品系列共分“静、动、智、车”4大系列,面向物联网、工业、汽车、家电这些大的应用市场。华大MCU最初从水表应用切入超低功耗领域,并在ETC OBU、额温枪和血氧仪市场应用上大放异彩。华大半导体超低功耗MCU产品在功耗指标与可靠性指标上一直保持国际同类领先水平。


   近几年国内元器件产业快速发展,带动了国内全产业链的飞速发展,MCU 作为重要的基础核心大宗采购器件,重要性显而易见。本土MCU厂商也在努力的拥抱市场,做专做精,找到了适合自己发展的路。


   存储

国产半导体厂商盘点


   2021年全球半导体产值将达5272亿美元(约33700亿元人民币),增长19.7%;其中存储芯片产值将增长31.7%,增幅高居第一。


   中国存储芯片市场规模已从2015年的45.2亿美元增长至2020年的183.6亿美元(约1173亿元人民币),预计2024年将突破500亿美元。但是我国存储芯片行业内中国企业参与度很低,国产化率不足5%。


   合肥长鑫是中国大陆规模最大、技术最先进的DRAM设计制造一体化企业。截至2020年底,该企业第一座12英寸晶圆厂已经达到4万片/月产能,开始启动6万片/月产能建设,实现了从投产到量产再到批量销售的关键跨越。


   自2016年成立以来,合肥长鑫建成了全国最大的12英寸DRAM芯片晶圆生产产线,量产了19nm工艺的DDR4、LPDDR4内存,2020年5月,合肥长鑫的第一个消费级DRAM芯片产品正式上架。


   长江存储专注于3D NAND闪存设计制造,主要为客户提供3D NAND闪存晶圆及颗粒,嵌入式存储芯片以及消费级、企业级固态硬盘等产品和解决方案,广泛应用于移动通信、消费数码、计算机、服务器及数据中心等领域。


   长江存储在去年4月宣布推出128层QLC 3D NAND 闪存,以及128层512Gb TLC(3 bit/cell)闪存。据悉,128层QLC已经准备量产,TLC良率做到相当高的水准,产品也已经进入高端智能手机和企业级的应用。


   晶存科技成立于2016年,是一家集设计、研发、封装、测试和销售于一体的存储芯片高科技企业。公司拥有自主品牌Rayson,涵盖DDR3、DDR4、LPDDR3、LPDDR4、eMMC和eMCP等嵌入式产品,广泛应用于手机、平板、OTT盒子、车载、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多个领域。


   XTX芯天下公司产品规划不仅覆盖了成熟的存储技术路线,而且也已完成未来新型存储器多点布局。目前量产的产品包括SPI NOR Flash, NOR MCP, SPI NAND Flash, SD NAND Flash, NAND MCP等,主要应用于物联网,显示与触控,通信,消费电子,工业等领域。


   在中国的存储芯片市场上,厂商积极布局,无论是从资金还是技术,都马力十足。


   结语

   国产化之路的艰难困阻,大家都有目共睹,在如此高压的环境下,国产化厂商能取得如此多的成果。即使逆流而上,也要潜心攻关,加速前进。虽然与国外厂商差距仍然较大,但是国内厂商要以更长远的眼光来判断趋势、脚踏实地深研各自擅长的技术领域,突破重围,站稳脚跟。


   苦难与辉煌,都将经历。

Copyright 2009 - 2022 Instar Electromechanical 保留所有版权。